“這個白色的是就是菌絲,等到4月份就能來摘赤松茸了。”最近一段時間,潤松農業負責人茍水民幾乎天天要到東八路附近的基地轉一圈,“這片林子占地2400畝,是我們下一步做林下經濟,發展‘林業+’的重要片區之一。”
在2019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第四批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名單中,東營潤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上榜以經營主體為單位的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省內僅5個。
不過,在2014年之前,潤松農業基本還是“靠樹”掙錢。“2012年開始進入到這一行,當時沒考慮太多,就覺得搞林業是個能做長久的事業,往小了說咱自己心里滿足,往大了說利國利民。”從一直干著的石油化工行業轉行到林業,茍水民當時的決定,多少帶著些理想主義,“前些年也確實掙了些錢,但突然不能從原來的行業里獲得成就感了,就看好了林業,覺得這事兒行!”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茍水民投入的不僅是資金,還有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干了林業幾乎中午沒休息過,要干的事兒、要操心的心太多。”盡管付出比原來多了,當收入卻并沒有比轉行前多,反而還少了不少,“ 林業投入成本高、周期長,一開始光靠種樹、賣樹,收入確實不大行!”
轉機出現在2014年。“一直這么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就琢磨怎么解決當時的問題。”一個偶然的機會,茍水民得知了林下中草藥種植,便聯系東營市、山東省相關部門,在自己的林地中試種了30余種中藥材,最后發現在東營的土地上,板藍根的種植效果最為理想。問題似乎得到了解決。“光靠種中草藥還是不行,當時中草藥價值比較低,雖然能增收,但直接賣中草藥不能算是高效利用。”茍水民開始考慮關聯產業,“最開始想到的就是把這個和養殖業結合起來。”
通過多方考察、咨詢,在林藥種植的基礎上,茍水民開始嘗試林下養殖業。“2018年改造了4個養豬場,做生態豬養殖。”潤松農業在土壤改良的基礎上,培育出優良豬種1600畝散養基地,“提高了生豬的活動空間,延長豬的生長周期,嚴格食料篩選、水質監測,要做品牌,必須得先確保豬肉營養元素。”第一批生豬出欄,茍水民到北京去推廣自己的產品,“除了檢測數據,啥也沒多說,試吃之后對方就把訂單合同發過來了。”
不再僅靠樹掙錢,潤松農業開始靠林掙錢。“在前期試種的基礎上,今年有大規模上了赤松茸種植。”茍水民指著地里的白色菌絲說,等到6月份最后一茬赤松茸收獲完成,培養基質還可以用來做肥料,“不僅養地,也讓整個林子循環起來了”。
記者從東營市濕地保護中心也了解到,近年來,東營積極鼓勵當地林業企業、農戶等發展林菜、林草、林藥、林菌等林下種植業和林畜、林禽等林下養殖業,向林下“淘金”,力促林農不斷提高林地綜合效益,增加收入,并逐漸將此業培育成特色經濟。
據悉,僅去年,東營市就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市級現代林果業示范園區5個,全市省級優質品牌達到34家;新增國家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6家,“齊魯放心果品”4個;切實加強食用林產品安全監管,省級、市級抽檢合格率99%以上,保證了食用林產品“舌尖上的安全”。
隨著品牌引領、系列措施落地,東營市林業產業發展趨向高質量。
記者 張園園 通訊員 趙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