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地處長江上游、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
近年來,重慶大力實施國土綠化提升行動,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夯實生態基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0.1%,比直轄初增長近30個百分點。
一幅生態美、百姓富的秀美畫卷正在巴渝大地徐徐展開。
以改革思維做大增量
2018年,重慶市委、市政府啟動國土綠化提升行動,提出要在3年內營造林1700萬畝,力爭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5%左右。
而隨著荒山基本實現綠化,可用于大面積造林的土地開始變得越來越稀缺,一些地方不愿把有限土地用于造林。
為提升各區縣國土綠化積極性,重慶市以改革的思維,在全國首創探索建立提高森林覆蓋率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依據《森林法》有關“地方政府負責植樹造林并提高本轄區森林覆蓋率”的規定,將森林覆蓋率作為約束性指標,對區縣進行統一考核,對完成森林覆蓋率盡責目標確有困難的,允許其向森林覆蓋率高出目標值的地區購買森林面積指標,用于本地區森林覆蓋率盡責目標值的計算。
2019年,部分缺林少綠區縣主動對接并通過向森林資源豐富區縣購買森林生態服務權來落實自身的國土綠化責任。江北區政府與酉陽縣政府,九龍坡區政府與城口縣政府,南岸區政府、重慶經開區管委會共同與巫溪縣政府等,先后簽訂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共交易森林面積指標10萬畝,成交金額2.5億元。
在這一創新性機制的鼓勵下,各區縣國土綠化積極性大增,主動挖掘造林綠化空間。位于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的渝北區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統籌推進生態建設和鄉村振興,實施“雙十萬”工程(新建10萬畝經果林、10萬畝生態林),今年將全面完成20萬畝經果林和生態林的栽種。
2018-2019年,重慶市累計完成國土綠化提升行動營造林任務1140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0.1%,較1997年的20.98%增長29個多百分點,其中長江兩岸生態屏障區森林覆蓋率超過51%。今年截至6月底,重慶市共完成營造林457.3萬畝,占年度任務640萬畝的71.5%;參與義務植樹713萬人次,栽植各類苗木3942萬株。
以嚴格制度管好存量
隨著重慶生態建設步伐加快,如何管好、保護好這些生態資源成為一道難題。為此,重慶市一方面劃定生態紅線,另一方面實施最為嚴格的制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對破壞生態行為“零容忍”。
2018年1月,重慶市南岸區啟動林長制試點。2019年7月,在試點初步獲得成功的基礎上,重慶將試點范圍擴展至全市15個區縣,覆蓋了主城“四山”以及三峽庫區和大巴山、七曜山、大婁山等生態敏感區,并建立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市、區、鎮、村四級林長體系。層層落實各級林長4640人,其中主城區“四山”落實各級林長1420人,做到山林有人管、事情有人做、責任有人擔。
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重慶市主城區“綠肺”,保護區外圍是風景名勝區,山下是重慶城區。“三區疊加”得天獨厚,但也帶來管理難題——私搭亂建、違規經營、部分原住民致富困難。
重慶市啟動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在各級林長的共同努力下,一年多來,對核查出的340宗問題進行全面整改,整改完成率97.9%,累計拆違8萬多平方米。先行啟動對縉云山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內的原住居民生態搬遷試點,已搬遷442戶、1144人,分別占總戶數的98%、總人數的98.5%。加大自然生態修復,保護區內外、山上山下共實施生態修復57.7萬平方米,栽植各類花木近90萬株。
重慶市嚴格林地用途管制,強化林地分級和差別化管理,啟動新一輪《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編制、森林資源二類調查、草原資源詳查等基礎性工作,為精準、高效管理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資源奠定堅實基礎。
加強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加強聯防聯治和檢疫封鎖,推進松材線蟲病疫木除治“百日大行動”,涉及松林面積333萬畝,共除治疫點483個、清除疫木212萬株。完善森林草原火險預警響應機制,加強森林火災預防和森林消防隊伍建設。
以“兩化”之路提升質量
近年來,在加快國土綠化過程中,重慶市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推動生態旅游康養發展,讓綠水青山快速轉變為金山銀山。
重慶山地丘陵多,經果林是群眾增收的重要門路之一。2019年,重慶市林業局組織開展千名專家進千村技術服務活動,市、區縣林業局分別建立專家臺賬,1016名專家對接幫扶到村。
“這些都是大家伙兒今后的‘搖錢樹’,可馬虎不得。”在城口縣高觀鎮,成片的核桃樹規整地排列著,不少農戶在園中忙著打理。
說起這片核桃林,村民們說都得感謝一個人——“核桃媽媽”李秀珍。李秀珍是重慶市林科院高級工程師,她選育并推廣應用“渝城1號”核桃良種,并手把手地教當地農民修枝整形等豐產栽培技術。
2019年,重慶市林業專家共進村幫扶2506場次,培訓林農5.1萬人,涌現出“枸杞書記”方文、“貝母專家”彭銳、“肥料專家”馮大蘭、“油茶專家”婁利華、“油橄欖專家”朱恒星、“花椒專家”肖國林、“林下經濟專家”呂玉奎等一批深受林農喜愛的林業科技專家代表。
重慶市林業局積極推進林業生態扶貧。2018年和2019年,傾斜安排33個有扶貧任務區縣林業生態工程計劃1191萬畝,占同期工程總量的98%。傾斜落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和天然商品林停伐補助9.15億元,惠及林權權利人近300萬戶。在14個國家級貧困區縣積極發展花椒、筍竹、核桃等特色經濟林,新增近300萬畝。專項落實18個深度貧困鄉鎮林業項目221項次、補助資金2.82億元。持續推進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態護林崗位的選聘落實,截至2019年底全市生態護林員規模達1.9萬余人,實現人均年勞務收入5000元左右。
重慶通過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發展生態康養、生態旅游等生態產業。全市以森林和濕地生態環境為背景的自然公園有111處,建成國家和市級生態康養示范基地25處、森林人家3400多家,2019年森林生態旅游康養超過1.2億人次,實現綜合收入超過350億元。